在珠海的城市版图中,有一座承载了太多故事与记忆的建筑 —— 巨人大厦。它曾是史玉柱商业雄心的象征,却也因命运的波折成为了中国最高的烂尾楼。如今,28 年后,这座大厦终于复工,背后的故事堪称一部跌宕起伏的商业传奇,也引发了人们对地产行业的诸多思考。
从辉煌到烂尾:巨人大厦的前世
上世纪 90 年代,史玉柱创立的巨人集团凭借汉卡和保健品 “脑黄金” 迅速崛起。1992 年,意气风发的史玉柱计划建造 18 层的巨人大厦。然而,在时代的浪潮和个人野心的推动下,项目不断加码至 78 层,预算也从 2 亿元飙升至 12 亿元。但 1997 年,由于资金链断裂,仅完成地下三层和地上两层的巨人大厦被迫停工。此后,法律裁定将项目权益分散给 19 个债权人,复杂的产权关系与高额的土地出让金欠款,让巨人大厦成了无人敢碰的 “烫手山芋”。

资本运作:巨人大厦的重生之路
转机出现在 2019 年。珠海市香洲区成立 “烂尾楼” 整治专项小组,区属国企珠海正方控股牵头介入。面对 19 家权益人分散、土地权属未过户等难题,正方控股耗时一年半完成权益梳理。2021 年,正方控股联合赛纳置业(持股 24%)和史玉柱关联企业士安公司(持股 25%),成立合资公司珠海正方盛世,以 4.02 亿元拍下项目。这一过程,得益于珠海市 2021 年发布的《“烂尾楼” 整治处理办法》,其允许项目与城市更新用地合宗开发,并延长土地使用年限,为产权整合扫清了障碍。珠海产权交易中心通过公开挂牌、市场推介,吸引 40 余家机构参与,最终促成了 “政府主导 + 国企操盘 + 市场化运作” 的盘活模式。
巨人大厦复工:地产行业的复苏信号?
巨人大厦的复工,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产行业的积极变化。近年来,房地产市场历经起伏,烂尾楼成为了城市发展中的痛点。巨人大厦的成功盘活,为其他城市解决烂尾楼问题提供了借鉴。从全国范围看,不少城市都在积极探索盘活烂尾楼的方式,政策扶持、资金补助、引入专业机构合作开发、资产证券化等手段层出不穷。
从珠海本地的情况来看,近两年已盘活多个烂尾项目,如中城建大厦、恒天国际大厦等。这表明,在合理的政策引导和资本运作下,曾经停滞的地产项目能够重新焕发生机。巨人大厦的复工,或许是一个信号,预示着地产行业在经历调整后,正在逐步复苏,城市更新的步伐也在加快。它让人们看到了地产行业的韧性和潜力,也为市场注入了信心。
情怀与现实:巨人大厦的未来展望
对于许多人来说,巨人大厦的复工是一种情怀的回归。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商业风云,也见证了史玉柱的起起落落。如今,史玉柱虽已东山再起,但这座大厦依然是他商业生涯中无法抹去的印记。
从现实角度看,巨人大厦的未来并非一帆风顺。项目剩余土地使用年限有限,且 60% 面积需自持,叠加珠海甲级写字楼空置率高达 47.4% 的市场环境,运营压力巨大。不过,正方盛世计划将其改造为综合体,新增 1537 个公共停车位,并整合物业租赁、充电桩等多元收益,试图探索出一条新的商业路径。
史玉柱烂尾 28 年的巨人大厦复工,不仅仅是一个地产项目的重生,更是城市发展、资本运作和商业情怀的多重交织。它的故事还在继续,我们期待着这座曾经的 “中国第一高楼” 能在未来重新绽放光彩,为珠海的城市天际线增添新的魅力,也为地产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启示。
发表评论